中风患者拔导尿管前促进膀胱反射功能恢复方法的研究 7G"n9+mx3
(1 山东省沂水县姚店子中心卫生院 276418;2 潍坊市中医院脑病二科 w=(d|v
【摘要】 目的 探讨中风后留置导尿患者膀胱反射功能恢复的方法,提高尿管拔出后自行排尿的可能性,缩短留置尿管的时间。方法 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常规组,常规组予下腹部按摩、针灸、听流水声、2小时左右定时排尿治疗,3天后常规拔出尿管;实验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加用患者主观配合,在2小时时夹闭尿管,嘱患者半坐位或坐位,用力做排尿动作,反复锻炼,如有尿液沿导尿管外壁流出,则提示膀胱功能恢复良好,能拔出尿管。结果 实验组拔出尿管后排尿成功率较常规组明显升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患者主观排尿动作,能明显提高拔管率。 #%+d|OYN
导尿术作为临床护理的基本操作,在中风病人中应用颇广,中风病人因长期卧床、病变损害到旁中央小叶、伴有糖尿病周围神经损害、前列腺疾病等因素,致尿液排出受阻或尿失禁,常需要较长时间留置尿管。但长时间留置尿管不但影响到中风病人的肢体功能锻炼,并且容易导致尿路感染。故患者病情稳定后能尽早拔掉尿管,恢复自主排尿显得尤为重要。 4xp6e
一、 对象与方法 -`iLkLQ&cR
1、对象:本研究统计自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来我院住院治疗的中风后导尿患者(包括87例脑梗塞,13例脑出血),其中男性65例,女性35例,年龄42~77岁,平均年龄63.90±10.30岁。根据入院编号的奇偶数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以上两组的年龄经t检验,各组间较为接近,P>0.1,具有可比性;性别分布经卡方检验,各组间较为接近,P>0.1,具有可比性)。 gA> @V&G
2、方法:留置导尿患者常规每日2次尿道口擦洗及膀胱冲洗, 常规组予下腹部按摩、针灸、听流水声、2小时左右定时排尿治疗,3天后常规拔出尿管;实验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加用患者主观配合,在2小时时夹闭尿管,嘱患者半坐位或坐位,用力做排尿动作,如有尿液沿导尿管外壁流出,则提示膀胱功能恢复正常,能拔出尿管。 ,[KH*e^@
3、观察项目:排尿成功为通过下腹部按摩、针灸、听流水声、2小时左右定时排尿、结合主观配合等方法,能自行排出尿液。无效为经以上治疗,仍不能排出尿液,需重新插入尿管者。 fZrF)~x
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5.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qqn.0;
diDuqsQG'
二、结果 /aF_~Y7
组别 例数 排尿成功 无效 排尿成功率 N|)h0!
实验组 50 44 6 88% |vvrfRbRru
常规组 50 35 15 70%
t(=%F6p7k
注:两组成功率比较, P<0.05,有统计学意义。 }}}RQaIl
讨论 中风病人如影响到旁中央小叶,出现上运动神经元性损伤,导致膀胱排尿失去中枢支配,表现为反射性膀胱,尿潴留与尿失禁并存,常需要留置导尿。中风病人常伴有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导致支配膀胱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也能出现膀胱残余尿增多、尿潴留、尿失禁。因肢体无力,需长期卧床,膀胱逼尿肌无力,影响正常排尿,可出现尿潴留; 慢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因中风及其并发的应激因素导致前列腺增生引起的梗阻症状加重。以上诸多因素,均导致尿液排出障碍,临床上简便实用的方法常选择留置导尿。 Z'3Rq`9>I9
留置导尿的副反应:尿路感染,尿管拔不掉,影响肢体康复及生活质量。 'U=7R32"
因此,尽早拔出导尿管成为治疗的必然选择,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fxd_.
1.排尿障碍的心理护理:安慰患者,消除其顾虑及紧张情绪。有的患者因精神紧张、焦虑恐惧等原因,依赖导尿管,不习惯自行排尿,还有的患者因环境、体位不适应,而不能排尿。除应用以上方法协助病人排尿,还创造良好的排尿环境,配合耐心解释,树立信心,争取自行排尿。 u:X
}"U
2.排尿障碍调整体位和姿势:酌情协助卧床患者,取适当体位,如病情允许,可略抬高上身或坐起,尽可能使患者以习惯的姿势排尿。 &h2aLt':
3.利用条件反射诱导排尿:听流水声、温水膀胱冲洗,针刺关元气海等。 9m EN
4.热敷、按摩下腹部: 用60-65℃热水装于热水袋,以毛巾包裹在下腹部热敷20-30分钟。可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旺盛,促进膀胱及尿道消肿,松弛尿道括约肌的作用。通过推压可解除膀胱肌麻痹,反射性刺激膀胱肌壁,使膀胱逼尿肌收缩,引起排尿[1]。 7E@12C ,#
5.帮助患者恢复膀胱反射功能的其他方法: >>k(1#4x
(1)训练膀胱反射功能:长期留置导尿管者,在拔管前应训练膀胱反射功能,维持膀胱正常张力,为患者恢复正常排尿做准备,采取间歇性夹管方式,尿管夹闭2-3小时开放一次,开放时间5-10分钟,清醒患者或恢复期患者根据憋尿感开放。配合定时按摩膀胱,用手掌从上而下按摩3-5分钟,在膀胱上方慢慢的向耻骨后下方挤压膀胱,由轻到重,按压数次直到膀胱内尿液全部排出,夹闭尿管[2]。 Wd/ZIB}
(2)每日锻炼盆底肌肉:指导患者取立位、坐位,试做排尿动作,先慢慢收紧盆底肌肉,再缓缓放松,每次10秒左右,连续10遍,每天进行5-10次锻炼,以不觉疲乏为宜。 0nd_>@jO
(3)人为控制排尿:在放尿时提醒患者有意识参与排尿,使其产生排尿感和排空感。在夹闭导尿管,进行膀胱锻炼时,采取坐位或半卧位,防止尿液逆行流入输尿管或肾脏;患者主观配合,在夹闭尿管2小时后,嘱患者用力做排尿动作,反复锻炼,如有尿液沿导尿管外壁流出,则提示膀胱功能恢复良好,能拔除尿管。如患者仍不能排尿,并有憋尿感,放开尿管并按摩,协助排空膀胱;在下次夹闭尿管2小时后继续进行上述锻炼,直至夹闭尿管用力排尿时尿液沿导尿管外壁流出,即可拔除导尿管。 N@[v+5/{Q
总之,中风后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在常规治疗及护理基础上,采取主观配合、夹闭尿管及用力做排尿动作,提高了拔管及自主排尿率,值得推广。 Pw=gm]h!
FbT"1f2
头穴透刺结合 中药治疗小脑萎缩 5例 /MnVNDJy+
黄 日龙 ,东贵荣2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 2OO437) haoF7":
关键词:头穴透刺;中药;小脑萎缩 FFGBE%wg
小脑萎缩是一种以损害脊髓及小脑为主的慢性、 进行性脑部疾病,多为家族遗传。由于病灶范围和发 展过程不尽相同,小脑萎缩的临床症候群亦有多种类 型,其主要症状为走路不稳犹如喝醉酒状、动作反应较 不灵活、握物无力、构音障碍、言语不清 ,书写时字迹逐 渐变大且行距不齐 ,意 向性震颤,有的患者伴有复视或 视物模糊 ,吞咽发呛 ,大小便障碍 等,严重影响患者的 生活质量 ,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目前西 医对本病 的治 疗效果尚不明显,通过运用头穴透刺法结合中药治疗, 效果 良好 ,现报告如下 。 l 临床资料 小脑萎缩 患者 5例,均 由笔者从 2006年 5月至 2007年 7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 阳中西 医结合 医院针灸科门诊搜集。男 4例,女 l例。其 中男 1例 为家族遗传性。这些患者来诊之前均在其他医院进行 过治疗 ,因效果不明显 ,故来此求诊。 2 治疗 方法 2.1 针灸治疗 采用头部腧穴透穴针刺疗法(东氏头 针)。头部取穴 :百会至太阳连线上取 3针 ,沿线 向下 透刺 (双)百会透前顶 、脑户透风府、脑空 向下透刺风 池、风池透风池、神庭。针刺方法:穴位皮肤及针具常 规消毒,以28号 1.5寸毫针首先垂直刺入皮下,达帽 状腱膜下后,以 l5。角沿取穴方向沿皮轻微、快速 、不捻 转刺入 l寸后快速捻转 (每分钟 200转 以上),捻转 5 min,间隔 5 min,重复 3次 ,共计 30 win,快速不捻转出 针。体针取穴:心俞、肾俞、阳陵泉、足三里、气海、关 元。针刺方法:穴位皮肤及针具常规消毒 ,使用 28号 1.5寸毫针,按国际标准化方案的针刺角度、深度常规 取穴。头针、体针均每日1次,l0次为 1个疗程。 2.2 中药治疗 给予补肾益气、滋阴养血方剂,如下: 黄芪、党参、生地、当归、川芎、白芍、肉苁蓉、菟丝子、甘 草等,日1剂,1O天为1疗程。药量应根据个人体质适 当应用。 3 治疗结果 经 3 1O个月治疗,此 5例 中,1例主要症状 基本 消失,3例行走及语言能力明显改善,1例行走能力明 显好转。
:g_#i-y
作者简介:黄日龙(1979一),男,2.1305级针灸学硕士研究生。 #M!|f?8
4 典型病例 赵某,男,62岁,2006年 7月 l2就诊。来诊时独 立行走不能,在家属搀扶下行走时身体摇晃不稳,向前 倾倒,双手持物抖动,说话缓慢费力,吟诗样言语,鼻音 较重,平时饮水吃饭时有呛咳。查体:体瘦 ,面色少华、 暗淡 ,表情淡漠,反应稍迟钝 ,舌淡暗脉细弱。双侧咽 反射迟钝 ,四肢肌张力偏高,双侧指鼻试验阳性 ,快复 轮替动作笨拙,跟膝胫试验阳性,四肢腱反射亢进,肌 力V级,深浅感觉未见明显异常。头颅 Mm:脑干较 细,Ⅳ脑室、桥小脑角池、环池及小脑脑沟明显增宽,诊 断为小脑萎缩。运用上述方法治疗 4个月,现患者能 自行站立并行走 500 m左右,发音较清晰,其他症状也 明显好转。 5 讨论 小脑萎缩属中医“痿证”、“骨摇”范畴,多由先天肾 阳不足,后天气血失养所致。肾藏精,主骨,生髓 ,通 脑 ,肾虚则髓海失充、筋骨失养、骨摇肢颤。髓海空虚 则元神失养,脑髓消缩,使其运动机能失调、言语笨拙。 故治疗上应以补肾益气充髓、滋阴养血为主,使肾精充 足、髓海充实、气血运行流畅而改善肢体的运动功能及 言语功能。 头穴透刺治疗方法不同于一般的一经一穴的治 疗,而是跨多穴、多经。百会、太阳穴 区,在头部贯穿 顶、额、颞三区,形成了百会 一承灵 一悬厘 一太 阳穴 的 一 穴区贯穿多穴的特点,并且跨越督脉、足太 阳、足少 阳三条阳经 ,三条阳经循行从头至足,纵贯全身 ,具有 通调一身之阳气的功能 ,督脉上行入脑 ,为阳脉之海 , 为一身阳气之所聚,具有充实髓海之功效。配合体针 肾俞(具有补肾益精、温补肾阳之功效)、心俞(补心气、 宁心神)、阳陵泉(利肝胆、强筋骨)、足三里(健脾补虚、 强壮)、气海(益气助阳)、关元(培补元气)等穴位,达到 补肾益气充髓之功。配合中药达到滋阴养血、补益的 目的,使针刺效果更加显著。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病理变化主要为小脑半球和 蚓部萎缩,小脑中脚和部分绳状体变性,小脑传人纤维 萎缩;也有部分病例为遗传性,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 单基因神经系统变性病。但其具体的产生原因及其发 生机制尚不明了,存在种种假说,治疗方法也无具体标 准,尚待进一步研究。而我们通过运用头穴透刺法结 合中药治疗本病,效果良好。 D-jr,N3@
●脑萎缩的中医治疗 k|7U'<&O
针灸 Nq?)
]Uc
针灸推拿主要是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中医辨证理论,进行中医临床分型,一般将脑萎缩分为肾精不足型、气血亏虚型、痰蒙脑窍型、瘀阻脑络型四型。 7liD*b[
然后依据临床分型,再选择穴位和治法,确立治疗方案。 ]! gA>u
脑萎缩属中医“痴呆”、“健忘”、“眩晕”、“痿证”、“震颤”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虽病位在脑,但与各脏腑功能密切相关,病理机制属本虚标实。临床上可将脑萎缩分为五型辨治。 88y0q>J0
肾精不足,髓海空虚型:主要表现为头晕耳鸣,神疲倦怠、腰膝酸软,毛发焦枯,舌淡苔白,脉虚无力或沉细。治宜滋补肝肾,填精健脑。药用熟地、山萸肉、山药、制首乌、龟板、枸杞子、桑葚子、远志、菖蒲、怀牛膝、鹿角胶等水煎服。失眠多梦者加枣仁、龙骨、牡蛎;偏瘫加黄芪、全虫、地龙;肢冷较甚加肉桂、附子。 1/_>!LXM
气血不足,脑髓失充型:主要表现为面色少华,倦怠流涎,失眠纳少,肢体麻木,表情呆滞,喜静恶动,短气懒言,舌淡苔薄,脉细缓。治宜补气养血,益智健脑。药用人参、白术、茯苓、当归、白芍、山药、黄精、黄芪、龙眼肉、酸枣仁、紫河车、益智仁等水煎服。颈硬胀者加葛根;大便干结加女贞子、草决明。 u7Ap$~6
阴虚火旺,脑髓消缩型:主要表现为急躁易怒,失眠多梦,颧红咽干,眩晕耳鸣,两目干涩,皮肤干燥,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治宜滋阴降火,补髓健脑。药用黄柏、知母、生地、丹皮、元参、女贞子、枸杞子、龙骨、牡蛎、生铁落等水煎服。震颤加龟板、鳖甲;腰膝酸软加杜仲、山萸肉;神呆者加菖蒲、远志。 4SDh%2p#
痰浊雍盛,蒙蔽脑窍型:主要表现为头重且晕,胸闷短气,倦怠嗜卧,肢体麻木或沉重,舌淡苔白腻,脉滑。治宜祛痰化浊,开窍醒脑。药用半夏、陈皮、茯苓、竹茹、枳壳、远志、郁金、菖蒲、胆南星等水煎服。舌质紫暗者加丹参、川芎;食少加山楂、鸡内金;腹胀痞满加莱菔子。 '-oM]On
瘀血阻滞,脑失荣养型:主要表现为口唇紫暗,肢体麻木,善忘,口干欲饮,语言颠倒,或久病反复加重,舌质暗紫或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脉弦细或涩。治宜活血祛瘀,通络醒脑。药用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丹参、远志、菖蒲、鸡血藤、柴胡、牛膝等水煎服。小便失控加益智仁;共济失调加黄精、全虫;视物不清加菊花、枸杞子。 Da,9vo
经过多年的临床总结,所治疗的病例经CT对照,治疗后都有明显的改善。 1Y^CcNMA(5
此外,不论何种证型,在辨证论治的同时,均可配合动物的脑、脊、骨三髓进行治疗。 @YXMgK/S
-t,.0!
●脑萎缩的家庭护理 UcLc2o
①加强营养、改善营养状况,保持膳食平衡和心理健康; ②多读书、多看报,经常参加集体活动,适度参加锻炼; ③增进认知活动,努力恢复以前的生活经验和能力; 2']8(@.
④增强病人的定向力,若定向力障碍严重时,应避免单独外出; ⑤促进语言沟通,协助病人增加人际交往,如参加娱乐活动,户外活动; ⑥妥善保管危险物品,减少室内物品的变动,保障病人安全; ⑦注意清洁卫生,维持病人皮肤的完整性。 x7\(ryBVe
●脑萎缩的饮食原则 (1)供给充足的必需脂肪酸。膳食中提供充足的必需脂肪酸是极为重要的,它是大脑维持正常功能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核桃、鱼油、红花油,月见草油的必需脂肪酸含量较多,在膳食中可适量增加。 z ^Rqu}%3r
(2)注意给予低糖饮食。因为过多的食糖,特别是精制糖摄入过多,易使脑功能出现神经过敏或神经衰弱等障碍。 <XY^-d
(3)膳食中应注意补充含维生素E、维生素C和β-胡萝卜素丰富的食品、如麦胚油、棉籽油、玉米油、花生油、芝麻油等,这些物质具有抗氧化物质,能够延缓衰老。 }29t)'SaX
(4)各种菜肴烹调时,不要放过多的味精。脑组织通过酶的转换使谷氨酸生成γ-氨酪酸。摄入过多的味精时,可引起头痛、恶心等症状。 老年医学研究发现,饮食中含有的一些矿物质与防治老年痴 ]%A}j}MMp
呆症关系密切,例如钙可以调节神经肌肉的兴奋性,维持心功能的正常活动,改善老年人的认知能力。 f)L8<-U
镁是各种酶反应的辅助因子,与钾、钙等元素协同维护心肌和防治动脉硬化,从而增强脑的血流量,有利于防治老年痴呆症的发生。 %poe,i{
在日常饮食中注意补充海产品、食用菌、豆类及其制品、鱼类、乳类、芝麻酱、各种蔬菜和水果等食物,便可以使机体获得足量的矿物质。 V$^R,:
据临床观察,老年痴呆症患者的血清硫胺素、尼克酸、抗坏血酸、核黄素、叶酸、维生素A和维生素B12等均低。在日常饮食中多注意补充些粗制粮食和各种动、植物性食物,便可以满足机体所需要的各种维生素。 !,?s<
脑萎缩 j{TK6~{>
脑萎缩是以病理改变命名的一种脑病,是指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脑组织结构体积缩小,脑实质减少,脑重量减轻,细胞数目减少,脑回变平,脑沟增宽增深,脑室、脑池和蛛网膜下腔扩大。并有轻度胶质增生及脑动脉不同程度退行性病变,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情绪不稳,思维能力减退,注意力不能集中,严重时发展为痴呆,终至智力丧失为其临床特征。 ]?G)5AP
根据脑萎缩的部位和涉及范围又分为大脑、小脑、橄榄体、桥脑萎缩,局限性及弥漫性萎缩,皮质型和中央型萎缩。 =$/p%F[Hl
大脑萎缩是一种慢性精神衰退性疾病。临床以记忆力障碍,情感障碍,性格行为的改变,智能减退为主要特征。小脑、橄榄体、桥脑萎缩是一种以共济失调为主的慢性进行性疾病。临床以步态 不稳,书写障碍,肢体震颤,言语含糊,骨骼畸形为主要特征。中医称为足能伸而走不稳,手能举而抓不稳,步态蹒跚,动作笨拙,言语謇涩,或有头摇、颤震、痉挛。 本病多发于50岁以上的患者,病程可逾数年甚至10余年,女性多于男性。可分为脑动脉硬化性脑萎缩、老年痴呆性脑萎缩、中风后脑萎缩、颈椎病及脑外伤后导致脑动脉供血不足性脑萎缩、小儿窒息后缺氧性脑萎缩等。 ?C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