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张娜 韩鸿 "n1o:XV
@AL(nQM:
2006年12月1日,《成都商报》在社会新闻版面上打出了“每个公民都是记者,网友都来发布新闻”的口号,推出“QQ记者”公民报道专栏,标志着国内纸质媒体公民新闻实践进入实质化运作阶段。在这个名叫“城事e闻”的专栏运作5个月之后,我们对其运作状况进行了实地调研。本文将通过对“城事e闻”及其“QQ记者”运作方式的介绍,探讨在新的新闻生产范式下,中国公民新闻发展的可行路径。 3jE?K<r&)
n?^$cb}{wp
“QQ记者”的运作模式 5v~_Sb97S
I/}{;(M*p
《成都商报》“城事e闻”是公民新闻概念冲击下的一个创新产品,据该报编委、“城事e闻”负责人谢文称,QQ记者的推出即是受到了公民新闻网站Ohmynews的影响,是该报寻找新闻报道突破方向的一种尝试。栏目推出近半年之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相对稳定的*作模式。 Whae<~_x&
xc(1x7 Q
1. *作流程 )D ]
}`Ke|!
r
《成都商报》的“城事e闻”于2006年12月1日试推出,主要依托报社的自办网站“成都全搜索”平台来运作。“城事e闻”有两个新闻来源,一是成都商报“城事e闻”QQ群,加入QQ群的成员即成为QQ记者,二是成都全搜索cdqss.com龙门阵博客,在网友发言中筛选新闻报道。其中QQ记者是其主要的新闻收集方式。基本*作程式为 :每天12:00-24:00,QQ记者与报社专业记者在QQ上进行交流,社会新闻部两个专职记者兼任QQ群管理员,轮流与QQ记者和博客网友互动,在新闻聊天中根据他们提供的信息判断新闻价值,并在网上互动指导。QQ记者和网友以第一人称的报道方式,报道自己的所见所闻;专职记者对新闻进行筛选,核实新闻的真实性,经审核后在社会新闻版“城事e闻”栏目中刊发,QQ记者的名字也附在正文之后。 N:O5|
i
7f/U8G
2. 内容定位 nf7L)CT
%<ab
“城事e闻”将记者QQ群、成都全搜索“龙门阵”社区作为两个主要的互动渠道,以《成都商报》和成都全搜索作为两个主要的发布平台,设置了“网友播报”、“斑竹播报”、“油嘴画摄”、“七嘴八舌”等相对固定的栏目。在内容上主要关注城市民生,通过散布在城市中的QQ记者生活见闻、个人体验等内容的刊登,从另一种视角构造*根民众的城市生活。报道形式包括文字、照片和漫画等。在选题和报道风格上,“城事e闻”主要守望城市的发展,记录城市里普通人群的故事。不是做网络热点新闻的报纸版,不跟风炒作网络热门话题,也不报道时政内容,而是通过网友的视角报道网民生活点滴体验,做稍显“冷门”的报道。如《人家曲别针换别墅 我的QQ换来废物》是QQ记者讲述自己在网上用QQ号易货受骗的故事;《MM没泡到 反遭“黑酒吧”宰一刀》是一位名为“疑似艳遇”的网友报道自己的受骗经历……这些报道关注自己生活的这个城市、自己身边的日常生活,突出*根视角和*根兴趣。QQ记者开设以来,注册人数达到2000人(已达到饱和)。“城事e闻”QQ群每天收到约160~200条稿件,每周有1000多条投稿。“城事e闻”专栏每周刊发两次,用稿达到10篇左右,栏目用稿率约为1%。至2007年4月30日为止,总共刊发栏目42期,文章200余篇,受到读者欢迎。 2TsWV_L
FHfzSTju
3. 保障机制 il,[~D(
i@-[nI6^
QQ记者不是新闻线人,除了身兼信息源的角色,还有参与者、报道者的角色。为保证公民新闻的质量,报社初步建立了一套严格而又宽容的机制。 o
S%K+:
v".1}tOR
1)新闻审核机制。报社为此建立了较为严格的稿件审核机制,一般要核实新闻的真实性后才进行刊发,同时,对内容的其他方面进行把关。 %_%MN3m
W~$%&x
2)现金激励机制。稿费一般为人民币50~100元,为鼓励QQ记者的积极性,在报上刊登的每篇报道后面都附上QQ记者的名字和稿费的具体数额。 `,FKo iD
VsR~fa
3)淘汰更新机制。“城事e闻”QQ群中2000个QQ号随时处于饱和状态,导致更多网民无法进入。因此,栏目将根据前一阶段的发稿情况,从2000个QQ记者中按照写作水平和发稿情况,筛选出50个核心成员形成公民新闻平台的核心力量,在淘汰一批QQ的同时吸收其他新鲜力量加入。在进行核心QQ记者的身份核实后,按照栏目的需要布置一定的报道计划并给予指导。 .No\. L
Gtf
4)人员培训机制。目前QQ记者群中仅有1%的用稿率,提交的稿件内容参差不齐,质量总体不高,造成资源浪费。为提高稿件的质量和QQ记者的工作效率,报社将陆续尝试进行一些网上辅导,介绍一般的新闻报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提升公众以文字、照片、影音传播讯息和观点的能力。 T}j09?80
>[4MfkR+O
公民新闻的范式转换与中国难题 :{&fk[
_
)^a`4x
《成都商报》的QQ记者模式可以说是国内媒体面对当下全球新闻范式转换的一种主动尝试。但是,当以“公民参与、公民报道、公民传播”为特征的公民新闻在给国内媒体一个发展示范的同时,也同样给我们设置了一道不小的难题。 %P!aJ
R n p^~EAc
1. 传媒形态的转型和新闻生产方式的调整 ex5>!
ldgS@P
g
在新的新闻生产范式下,西方传统媒体开始转型,一种被称为“合众媒体”(Republic Media)的“多数人向多数人传播新闻”的媒体形态隐然浮现。CNN2006年8月15日正式推出了公民报道的新栏目“I-Report”。2006年11月,拥有90家报纸的甘耐特集团宣布不仅正式合并他的网络和印刷媒体的员工,而且计划利用公民记者为它的出版物提供内容。2007年2月,路透社的非洲网站Reuters Africa也开设了公民博客的新闻报道。这些举措收到了实效——在2007年4月弗吉尼亚校园枪击事件中,全球观众看到的唯一一段手机拍摄的有枪声的现场影像就是一名美国人Jamal Albarghouti通过CNN的“I-Report”上传的,而NBC从MSNBC.COM上得到了大约500份观众提供的与受害者有关的故事。①这些主流传媒集团新闻生产方式的转型标示出新闻生产的“合众”走向越来越明晰。而对于正在努力做强做大的国内传媒集团来说,另一种诱惑还在于这些公民新闻媒介的快速成长。在全球媒体新闻生产范式开始转型的情况下,如何吸收公民新闻的积极元素,打造中国的公民新闻报道,让中国的传媒产业走向世界,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挑战。 Bb++SU%
L5{D{-PZSh
2. 公民新闻的中国难题 ]q$HB
:EMn9&
公民新闻的中国实践将不会平坦。其推动者往往着眼于Web2.0时代的技术语境,却忽视公民新闻在西方产生的历史语境和制度语境,正是后者决定了中国的公民新闻实践不能简单“复制”。 ubqT(%-ZJ7
Gk>|xai
首先,中国公民新闻的发育缺乏欧美等西方国家的历史根基。由于中国并不存在公共媒介体制,也没有经过充分发育的另类媒体,因此,缺乏与西方国家类似的精神上和实践上的传统支点。 W2z }N,O
ut^uNL>cd
其次,从媒介管理制度上讲,中国的普通网站和个人不能自办新闻,韩国的Ohmynews模式、美国wikinews模式以及德拉吉新闻博克的模式在中国无法复制,而必须在有新闻发布权的传统新闻机构上寻找生存空间,公民新闻的运作方式也不能复制国外公民新闻的现成模式,而注定了将以更为本土化的形式来展开。 V)/ ( W?z
@w|<Hb4
“QQ记者”模式的启示 !6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