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
B+*g
~r$KU_n'
1、钱伟长的批评 ^Z,HZ"q=
61Qb.%?
1987年9月著名物理学家钱伟长在看了电视转播的全国铁人三项运动比赛实况后,写信批评电视记者的采访时机不当。 x>&b[y
]
sT*
信中指出,参赛的运动员在马拉松长跑艰辛奋进的途中,竟有一些新闻记者沈着话筒,有的坐在汽车里,有的走在路上,追随运动员“采访”,问些“你有小孩么,是男孩还是女孩?”“你有多少岁了?……在什么单位工作?”“你爱人对你参加比赛是什么态度?”等等无关紧要的问题,使气喘吁吁的运动员苦于应付,受到干扰,并且破坏了运动行径的秩序。但运动员到达终点时,立刻又有一群记者伸着话筒围了过来,使运动员不得不停住,上气不接下气地答问。按理说,在长跑40公里后不能立刻停住,必须接着缓步走几百米进行恢复活动,以免损害健康。这批记者的做法,不但采访不到什么有用的信息,简直是对运动员的摧残。可见记者采访,不是什么时候都是合适的,采访时机的选择,十分重要。 }A:Ix:C 6
MiA*
BWI68~6
y!o
$`ak
2、李六如的拒绝和道歉 8")=vn)ch
D6_2O(s4
一般说,选择采访时机,起码要选择采访对象认为是合适的时间。如果不考虑对方的工作、生产、学习和生活习惯,贸然访问,除非是有十分紧急的采访任务,从采访时机来说,是不合适的。尽管多数采访对象在这种情况下,考虑到新闻宣传的需要,宁肯放下手中的工作来接待记者,当时,作为记者或通讯员只顾自己完成采访任务,毫不考虑对方是否方便的做法,仍然会给对方留下一个很坏的印象,勉强应付的谈话,也不可能给记者多少精彩的内容。而有些采访对象,就会毫不客气地请记者吃闭门羹。 z)Q'_./{
Bt9T6
有一次,有个记者去采访早在辛亥革命时期就从事革命活动的老作家李六如通知,一进门便被李老的家人婉言谢绝,说李老正在写作,最好不去打搅。但这位记者却不懂这个道理,还是死乞白赖地要求李老出来见见面。李老被弄得很烦,走了出来,一口回绝了记者的请求。记者只好灰溜溜地走了出来,心里对李老老大的不满,觉得李老这人脾气真倔,架子真大。但这位记者却一点也没有检讨一下自己是否存在什么问题。 HBv< |